2006/10/29 | 大学生回炉读中专有感
类别(另类观察) | 评论(1) | 阅读(95) | 发表于 10:26

        据《南方都市报》等多家媒体报道,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纷纷回炉去读中专,以求能谋一个好职业。他们的选择是理性的——据统计,我国高级技工仅占职工总数的5%,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仅广东省高技能人才缺口就达500万人。中专生、技校生的就业率远高于本科生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其实在高校扩招之前,大学、中专的比例更趋合理。在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更多的高级技术人才的时候,我们的决策部门不扩大中专、技校教育,却进行高等教育的大跃进。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危机之后,马上有主管部门发言人出来教育大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,大学生只是“普通劳动者”。不愧是从事教育的啊。决策出了问题,不是首先反省自己,承担责任,反而教育百姓改变观念,适应改革失败的现实。在今年8月的“大学校长国际论坛”上,一些校长也提出大学要多培养“蓝领”。大学生回炉读中专的报道出来后,马上又有专家解释说,教育应当是终生的,“回炉”的情况,国外也有。

        这些领导专家的高论,普通如我辈的确难以理解。大学是培养“蓝领”的地方吗?起码在中国的老百姓中,在中国的学生和家长中,还没有这么深刻的认识。他们将自己辛辛苦苦大半生的积蓄花在一个大学生身上,决不仅仅是希望培养出一个“蓝领”。就培养“普通劳动者”而言,大学还不如中专。这不是大学的优势。大学生回炉读中专是对此最好的佐证(我们的专家们却可以把它解读为“终身教育”)。大学以培养“蓝领”为己任,我以为无论从市场需要、学生期待和大学特色来说,都是一种错位。是大学定位的错位。或者说是对高校扩招之后的现实的一种牵强解释。

       当初教育产业化的改革有两大动机:一是通过教育支出拉动内需;二是缓解就业压力。全部是出于经济目的,而不是服从教育规律。官员们得到了他们要的“与世界接轨”的大学入学率,但它去不是中国现实社会的需要,更不是中国的家长们的需要。

0

评论Comments

日志分类
首页[25]
心情故事[18]
屐痕处处[3]
另类观察[2]
专业思考[2]